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国电影创作与发展的方向。在当下中国电影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的时刻,这封回信似一针强心剂,为广大电影工作者注入了无尽的力量,作为青年导演的我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充满了创作的热情与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田华等电影艺术家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田华老师从影以来,塑造了“党的女儿”李玉梅等众多经典形象,她用一生诠释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文艺的忠诚?!拔车氖乱捣芏罚嗣裎囊辗芏?,始终是我不变的初心?!碧锘鲜Φ恼饩浠?,让我深受触动?;毓酥泄缬暗姆⒄估蹋且蛭形奘裉锘鲜φ庋牡缬耙帐跫?,秉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人民的深情,才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电影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回想起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回忆起同作家王愿坚的一段往事。“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总结这鱼水一般的文艺创作关系本质:“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扎根生活沃土”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文艺创作理论,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
2021年,我有幸受到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基金扶持,执导拍摄了短片《特别加映》。当时,为了能真实地展现重庆江津蔡家镇电影放映队队长程烈超的故事,主创团队深入江津放映队一线。在那段日子里,我们亲眼目睹了他不畏艰辛奔波于各个村落之间,给乡亲们放映电影的场景。他对工作的执着,对乡亲们的那份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们。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我们才得以将程烈超的故事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影片也因此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这次创作经历,让我初步体会到了扎根生活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2023年,在创作电影剧本《岁岁平安》时,主创团队更是将“扎根生活”贯彻到底。我们深入江苏、四川、重庆等地采访,从真实新闻事件中汲取灵感。为了找到最适合角色的演员,制片人、编剧和导演一道,与段奥娟、刘威葳等演员艺术家深入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那份来自生活的力量和情感?;蛐碚钦庵侄哉媸档闹醋?,打动了两位演员加入。而我们主创团队对待创作的态度,先后获得了陈思诚导演、张末导演、关锦鹏导演、刘昊然演员等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该片先后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荣获多项提名,并将于今年10月底全国上映。我们期待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
如今,我们团队筹备中的《少女足球》同样是一部根据重庆石柱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真实事迹改编的作品。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制片人、编剧刘帆带领我们编导团队“扎根生活沃土”,对原型人物做了大量的访谈。主创团队多次往返石柱与重庆主城、上海等地,与女足队员们交流,听她们讲述训练中的汗水与坚持,比赛中的拼搏与梦想;与教练老师们沟通,了解他如何带领这群孩子们在足球场上追逐梦想。那些真实动人的生活细节,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真正感受到电影创作绝不是闭门造车,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心灵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鼓励,是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在未来的电影创作道路上,我将以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为榜样,崇德尚艺、扎根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镜头去记录时代的变迁,用故事去抒发人民的心声,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为繁荣发展重庆电影事业,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臧连荣,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事,沙坪坝区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师范大学教师,青年导演)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供稿)